如何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要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会遭遇挫折
生活中每个人都难免遇到很多的困难和挫折,孩子亦是如此。一些父母认为“挫折教育”是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才要考虑的事情,所以没有把给孩子上挫折课提到日程上来,总是在孩子挨了“摔”之后,才想起要教育他怎么“爬”起来。其实,让孩子意识到生活中总会有困难存在,这种“挫折教育”是“不摔即行”的。
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告诉孩子“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事情,有喜有悲,有顺利有挫折”,并从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起,如“前两天妈妈打算做一个蛋糕,好多次都做糟了,最后努力才做成功”,让孩子意识到挫折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每个人都会遇到。也可以向孩子讲一些中外名人成功背后的故事,让孩子知道“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的道理。这样,孩子遇到真正困难时,才会有一个更加理智心态。
挫折不仅是人生常事,而且还是好事
很多父母都认识到失败是成功之母,挫折是长智慧的台阶。因此,孩子在遭受挫折之后,总不忘对孩子讲:“吃亏是福”、“失败是成功之母”等等。其实,这些对孩子的启发和教育不是不行,而是不能在孩子遇到挫折之后说,这时说这些只会更加打击孩子的自信和自尊。因为刚遭遇挫折的孩子,自尊心正受到强烈的打击,他们很难接受这一说法。如果硬要把这些“大道理”塞给孩子,很可能会被理解为在“伤口上撒盐”而产生逆反和逃避心理。这时,父母的正确做法是不提“启发性”要求,让孩子好好休息,先从受挫情境中脱离出来,待孩子平静后,再从日常小事上,慢慢渗透“挫折是福”的教育。
对学龄前儿童来说,可以从一些简单的事物和道理上给他们讲,如“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人要爬树,必先屈膝”;“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孩子大些,就可以结合一些有挑战性的活动来进行,如学游泳、学轮滑等等,父母让孩子记住“学游泳时,喝过多少水;学轮滑时摔过多少跤”,让孩子看到自己最需要的,是要不断挑战和战胜自己,要不畏失败和畏惧困难。
要让孩子从挫折中获得经验教训
孩子遇到的挫折,并不一定是“好事”和“福事”,如果遭遇挫折后,父母没有教导孩子怎么面对和思考,那很可能在下次还会同样在同一个“石头”上绊倒。让孩子在挫折中吸取经验教训,也是挫折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一步教育的重点是,让孩子自己思考和分析失败的原因,而非父母越俎代庖。因为父母的分析和总结,往往是言之在理,但无法在孩子心中产生“共鸣”。
让孩子自己分析失败原因,并不是父母在一旁置之不理,而是在孩子伤心过后,给孩子适当的提醒,然后交还孩子自己去思考。比如,孩子在幼儿园参加歌唱比赛失败了,父母不要第一时间就说“没关系,下次再努力”,最好是过两三天,找适当时间,温和地对孩子说:“那天歌唱比赛失败了,有没有好好分析原因,下次怎么去干?”孩子就会开始反思,从自己声音响亮程度、表演感情和表情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寻求下次正确的做法。父母要了解的是,孩子第一次分析失败原因,往往没有思路和头绪,要不断鼓励孩子认真寻找客观和主观原因,总结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