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鳔对鱼有什么作用?
鱼鳔的作用就是调节鱼的浮沉。 水中有三种动物可以改变体形而自由沉浮,它们分别是鲨鱼、鮟鱇和河鲀。这3种动物都有一个“特殊”的内脏器官——鱼鳔(鱼体的浮游器官)。
鱼鳔由半透明的薄膜构成,里面充满气体,使得这些动物能够像气球一样胀起来或瘪下去。因此通过充气和放气,使鱼体体积发生变化,来调整身体的密度,达到上下浮动、浮出水面或潜入水中的目的。 某些鱼类还具有能伸缩的食道球和食管括约肌等辅助器官,在吞咽过程中协助鱼鳔进行调节,使其能随水流进出,控制食物的入口量。对于身体密度需要经常调整的鱼类来说,没有鱼鳔是一件麻烦的事。
有些鱼用鱼鳔作为气体和水的储存箱,以备不时之需。如果遇到危险,它们立刻将鱼鳔中水吸入胃内,再通过消化系统排出体外,从而减轻体内水的负荷,使身体迅速变得干燥而轻便,便于迅捷逃跑。当危险过去,它们又重新补充失去的水份和营养成分。这种可储水又可排污的功能,使鱼鳔成为一条灵活的分界。
鱼鳔,亦称鱼泡,鱼的构造之一,内含气体,能调节鱼体重量,使鱼可以在不同的水层停留。在鱼的腹部,内含空气能调节身体比重,便于在不同水层停留(但不能代替呼吸),用鳔的大小和功能与生活的水体有关,深水、静水生活的鱼,鳔大,功能复杂,浅水、急流生活的鱼,鳔小,功能简单,比目鱼、电鳗、海豹鱼等底栖鱼类无鳔。用鳃呼吸的鱼,其鳔与肺无必然联系。缺氧时膨胀,压迫内脏,使鱼失去平衡,游动困难;气体减少时,又造成鱼类下沉,这双重作用致使病鱼不能正常游动和呼吸 ,导致病鱼体质消瘦、生长缓慢,严重时甚至直接死于缺氧。该病通常呈慢性发病,如遇水温剧烈变化,常继发烂身病而急性死亡。
治疗该病时,首先从水质着手,每亩1米水深用生石灰15~20千克,全池泼洒,同时,每立方米水体用20%的食盐溶液10毫升对病鱼泼洒(将病鱼捞入容器中泼洒),泼洒完后将病鱼立即放回池塘中。同时使用每立方米水体浓度为15毫克的呋喃唑酮浸泡病鱼30分钟左右。同时全池施入“乌金2号”水质改良剂(每亩2米水深用1千克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