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内耳前庭发育从几个月开始?
这个我比较了解,我之前写过论文研究这个内容 内耳是听觉和平衡觉的器官,其位于颅的后下方,由外耳道进入耳蜗即可看到。通常我们所说的耳朵指的是中耳、内耳和外耳三部分的总称。 中耳包括鼓膜(耳膜)、鼓室及蜗窗。其中鼓膜将外耳道和中耳分隔开;而鼓室有传音作用,可将声音振动传到内耳,蜗窗为卵圆形半透明结构,由鼓膜中央向外突出形成。此外还有听小骨,它是由锤软骨构成的杠杆装置,在声波传入内耳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在内耳里有一管状结构叫作蜗管,呈“C”形绕蜗轴排列。蜗管的前壁有鼓管开口与外界相通。蜗管的周围有螺旋器即耳蜗。蜗管的内壁为螺旋韧带,其上附有螺旋器、底面被膜和内淋巴液构成基底膜。当声波通过外耳道、中耳腔传导到鼓膜和听小骨时,引起鼓膜及听小骨振动。
这种微弱的机械性震动,由于听小骨的杠杆效应而被放大成音频机械振动,再通过蜗管、耳蜗内淋巴液传至螺旋器感音部位产生电位变化(神经冲动)。这些电信号通过听觉神经传至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而产生听觉。
与此同时,耳内还有许多细小肌肉组成前庭系统。它们分别附着在内耳椭圆囊斑、球斑、壶腹斑以及乳突肌等处,感受头部运动状态刺激所产生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经过前庭神经,传至脑干及皮层的某个特定区域引发眩晕感觉。 而平衡感觉又称为前庭觉,其主要感受头部位置变化产生的机械能转化而来的电流。因此,维持前庭觉稳定的条件就是头部的平稳不动。然而人在做各种动作如翻身、爬行等时,必须不断改变头的方位才能完成各项动作,为了适应这一情况,体内就产生了保护机制使身体保持平衡稳定的状态。 当人体处于静息状态或运动时速度不太快的情况下,前庭觉可以发挥正常功能使得人保持平衡稳定而不至于因摇晃而导致摔倒等现象发生。但是,当人体处于高速旋转状态或其他剧烈的体位变动下时,此时前庭系统受到刺激会产生过度反应而造成不适。这种现象被称为不平衡现象。比如乘坐飞机起飞降落时感到头晕目眩,或者开车时突然加速减慢而感到晕车晕船等情况都是由于前庭系过度敏感引起的症状表现之一。 所以宝宝出生后三个月开始逐渐形成前庭觉,一岁时基本成熟完全。这时就可以慢慢培养宝宝对空间、距离、姿势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了。家长可以通过让宝宝仰卧在床上、扶着站立等训练来促使他们学会控制自身重心并保持平衡稳定状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