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药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乌药是樟科植物乌药的干燥块根,又名香附、台乌、浙乌、黑药等,主产于浙江、福建等地,以浙江产者品质最佳。 【性味与归经】辛,温。归肺、脾、胃、肾经。 【功能与主治】行气止痛,温肾散寒。用于胸腹胀痛,痛经,少腹冷痛,肾虚腰痛。 【用法与用量】3~6g,水煎或研末吞服。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药理研究 1. 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可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可使血管扩张,降低外周阻力,并可抑制肾上腺素的升压效应;可加快心脏传导,使心率增快;还可增加冠脉流量和血流量,降低耗氧量并改善组织缺氧状态。 2. 对内脏器官的影响 可使胃肠道蠕动减弱,抑制胃酸分泌,并有止吐止泻作用;能刺激胰液分泌,升高血糖浓度,对实验性糖尿病有一定治疗作用;还能减轻炎症反应,有显著的利尿作用。 3. 其他作用 还有抗溃疡、解毒、消炎、镇痛、镇静、麻醉、抗惊厥、平喘、化痰止咳等功效。
药用价值 1.《本草纲目》:“治气郁成瘕,妇人胎动不安”。 2.《本草通玄》:“暖肾,散冷气,助阳道”。 3.《药品集成》:“治寒疝,消积聚,健脾胃”。 4.《随息居饮食谱》:“温中,益精气,补肾虚,解郁结,行气消胀”。 5.现代《中国药典》:“用于治疗冠心病,慢性肝炎,肾炎,支气管哮喘,偏头痛,消化不良等病症”。
食用方法 1、煎汤:常与香附、当归、黄芪等同用,煎汤服用,对月经不调有疗效。
2、制丸:对于胃病、慢性肝炎可用乌药适量,制成丸子服用,每次6-9克,每日三次。
3、泡酒:对于肾虚所致的腰酸腿痛、阳痿遗精、小便频数,可将乌药切成薄片,浸泡在白酒里,每天饮用一杯(50毫升)。 4、煮粥:先将大米煮成半熟,然后放入乌药继续煮至米烂粥稠,可用于脾胃虚弱、食后脘腹胀满、大便溏薄等症。
乌药的药理作用
抗菌作用,促进消化,松弛胃肠肌肉,温肾散寒,行气止痛,消食克膈。
乌药的相关论述
《本草汇言》:“乌药,散寒舒郁,疗腹痛而解表邪之药也。故人受夏月积冷、秋间着凉、冬时暴寒之气,内郁于脾胃经络之间,或心腹疼痛,或手足厥冷,或筋脉不利,或血脉攻注,或暴泄痢疾,或风痹不仁,或噎气不通,或胸膈痞塞,或奔豚不宁,或噎嗝翻胃等证,用此以疏利胸表郁气为要药,故古人名为台乌,功同香附、槟榔、木香、青皮、枳壳辈齐功并用也。”
乌药的配伍应用
配小茴香:乌药性温善于顺气散寒、行气止痛,为治下元虚冷要药;小茴香温中散寒、行气止痛,入肝胃经。两者合用,协同增效,温散下焦,温暖肾阳,用于下元虚冷之小腹冷痛、疝气作痛、少腹拘急疼痛、寒凝腹痛、疝瘕胀痛、肾阳亏虚、下焦虚冷、小 腹冷痛等。
配香附:乌药通任、督、冲、带诸脉络之阻滞痰湿,行气止痛;香附疏肝解郁,理气化滞。两药相配,一舒冲任,一调肝脾,气机通畅,升降调和,痰湿流通而下行,用于痰湿凝聚、气血运行不畅之痛经、带下、乳房胀痛,或月经不调。
配木香:乌药善疏肝肾、膀胱之气滞而温散寒湿;木香行肠胃之气滞积滞、痰饮、寒湿而能止痛,两药相配,通行十二经,温通行滞效强,用于寒凝气滞的脘腹胀痛、少腹疝痛。
配泽泻:二者入肾经,走下焦,一散一利,药力专,功较强,逐痰逐湿止泻之力甚宏,用治痰饮、湿浊内阻,腹胀食少,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水肿,倦怠无力,白带清稀。用于肾阳不足,湿浊不化之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积聚等。
配乌药:乌药辛温、行气散寒止痛力强;肉桂辛甘大热、温补脾肾而壮阳通脉止痛,通行十二经。两药合用、行脾胃、肝肾、膀胱之寒湿而散寒止痛。适用于寒湿客于任带二脉,胞络瘀阻、经闭腹痛,亦可治寒湿凝滞之腰膝冷痛、肢冷脉弱。
乌药的本草典籍
《开宝本草》:“主中恶心腹痛、霍乱、呕吐、冷气,消中膈,常以为饮食服之;又主子宫冷败,男人奔豚肾冷。”
《本草纲目》:“治中气不足,霍乱转筋,冷痛泄痢,下焦气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