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儿童需要?
儿童的需要,简单来说就是“我想”、“我要”… 比如,我饿了,我说我想要吃饭;我困了,我想要睡觉;我心里面不开心,想要爸爸妈妈抱抱。这些都是我作为儿童所表达的我的需求。 但是这些需求在长大的过程中会被我们渐渐掩盖起来,因为我们懂得越多,就越会克制自己对于需求的表达——因为有些需求是被社会所不允许的,或者是不被家长所接受的。
研究者们就设立了不同年龄的被试者(主要是小学生和中学生),来检测他们对于自身需求的自知程度。 研究人员发现,5-16岁的被试中,能够非常清楚的表达出5种以上个人需要的只占3%左右,而能表述出自己的4种或以上需要的也仅有20%。剩下的70-80%的人都不能很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5种以上的需要。 (Pecora & Zhou,2009) 研究者进一步探讨了影响青少年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的因素,包括教育背景和家庭因素等。结果发现,除了家庭环境以外,个体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与青少年对自我需求的认知程度有着显著的正相关性(Pecora et al.,2009a)。也就是说,越聪明的孩子越能认识到自己的需求。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智力对于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为什么智商会对我们的自我意识产生影响呢?
研究者推测,这是因为高智商的人在解决复杂的抽象问题的时候,需要同时运用多个的认知过程和脑功能,而这势必会提升大脑对自我的觉察和能力。否则的话,一个头脑简单的人,怎么会知道自己这么“笨”呢?! 那这个结果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有什么启示呢?我想应该是有的吧。
首先,我们应该意识到,并非所有孩子都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愿望,尤其是那些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孩子。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应该尽可能多地去发掘和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只有知道了他们的需求,我们才能给予相应的满足。
其次,虽然每个人的需求都是“我需要…因为…”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忽略孩子的诉求。例如,一个孩子说“我不想上学”,可能并不是因为他不想学,而是他在学校里受到了委屈,所以不想去那个让他受委屈的地方。如果我们能够多问一句为什么,或许就能解开孩子心里面的疙瘩,也能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