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有没有副作用?

孔妍苗孔妍苗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先说答案,答案是肯定的,干扰素会有一定的副作用发生,但是发生率并不低。 2014年,FDA收到了关于干扰素的635个不良反应报告;2017年,收到的报告上升到899个;而到了2018年,更是高达1458个。 这些不良反应包括血管性水肿、过敏性反应(荨麻疹)、皮疹和瘙痒等皮肤症状,流感样症状(发冷、发热、头痛、疲倦、恶心、呕吐等),以及肝功能损害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幻觉、精神错乱、谵妄、抑郁和焦虑等)。 而最让人警惕的,是肝毒性反应,已经在临床上导致至少1例死亡。 研究证实,超过1/3的肝癌与乙肝病毒感染有关。在乙肝病毒携带者人群中,有70%以上可以检测出血清中的抗-HBc抗体,而且该抗体水平与肝炎病毒的复制水平呈正相关[1]。抗-HBc抗体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目前,用于诊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最常用标志物为血清抗-HBs抗体、抗-HBe抗体和抗-HBc抗体,联合检测三种抗体,可明确乙肝病毒的感染状态并可作为治疗指征。 但这三种抗体在血清中出现的时间有所不同。其中,最先出现的为抗-HBs抗体,然后在血清中逐渐增高的是抗-HBe抗体,最后出现的是抗-HBc抗体。由于这三种抗体出现的时间和比例不同,如果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可以观察到它们沿着酶联免疫反应线依次“爬上”反应板。

只要通过抽血检查,发现患者血清中同时存在上述三种抗体,即可证明乙肝病毒当前已经引起患者的急性或者慢性感染。患者体内检出上述三种抗体阳性,也可以帮助确定患者既往曾经被乙肝病毒感染过。

随着抗-HBc抗体的出现,说明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较强,此时应注意隔离,积极进行治疗。

齐瑞楠齐瑞楠优质答主

在治疗过程中,大部分病人对干扰素均能很好的耐受,有些病人在用药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下不适症状,这些症状在停药后会自行消失。

目前有30%-60%的接受干扰素治疗的患者,可出现“流感样症候群”,具体症状:畏寒、发热、乏力、倦怠、肌肉和骨骼酸痛、恶心、食欲减退,等全身不适症状,一般程度较轻,不影响继续治疗。出现上述不适症状时,我们建议调整注射用药时间为晚上睡前,并可针剂治疗前后服用消炎痛25毫克(1片)或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1片(0.5克)。必要时,可在治疗观察期内适当卧床休息,多饮水,也可在治疗观察期静脉滴注葡萄糖液等,这些措施可有效改善不适症状,继续顺利完成治疗过程。

少数(10%-15%)患者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肝细胞破坏症状,主要表现为治疗期间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SGPT或ALT)明显升高,一般不必停药,继续维持原剂量或酌情半量治疗,多在2-4周后恢复正常。如果SGPT上升超过治疗前5倍或SGPT大于500单位时,应酌情减量1/3-1/2注射,如SGPT仍持续上升应停止治疗,直到SGPT小于治疗前2倍时再考虑恢复原剂量继续治疗。

少数(5%-10%)患者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但一般不严重,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小于4000/mm3、血小板低于8万/mm3。建议在治疗过程中经常复查血象,一般每2-4周化验1次,发生严重血液学损害者,可酌情减少干扰素剂量和延长用药间隔时间。如患者条件许可,可继续治疗,在调整剂量重新治疗的过程中,建议适当增加血象检查次数,一般每周化验血象1次,以保证治疗顺利进行。

个别患者(5%以下)可能出现神经功能紊乱症状、甲状腺功能减退以及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症状等,建议在治疗过程中如有出现上述不适时,及时请您的医生诊断处理。一般可在专科医生指导下继续治疗或酌情调整用药。个别患者可出现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而致稀释性低钠血症的严重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嗜睡、抽搐及精神异常等症状,确诊后应立即停药,并静脉补充高渗钠液等对症治疗。患者在接受干扰素治疗期间,要特别注意合理营养和适当运动,以增强体质,提高对抗干扰素不良反应的能力。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