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醇有副作用吗?
临床上一般采用10%的甘露醇溶液进行静脉注射,虽然具有利尿、消肿的作用,但是其副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 首先就是低温反应,由于甘露醇是渗透性脱水剂,在治疗的过程中如果输液速度过快或者剂量过大都会引起机体不良反应,严重的还会发生休克。这主要是因为血浆渗透压升高以后,组织间隙中的水分会迅速进入血管内,造成有效血容量不足,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全身血管扩张,导致皮肤温度下降,进而会引起寒战、高热等等。当然体温是可以控制的,在药物治疗的同时保持输液速度平稳,是不会出现严重低温反应的。
其次还有中毒反应,一般来说发生的机率不大,主要是对于脑外伤或脑出血的患者,因为这类患者往往存在颅内压增高的现象,使用甘露醇可能会加重病情。这是因为甘露醇具有很好的脑灌注效应,可以通过增加脑组织的血流而达到降低颅内压的作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急性期不宜大量应用甘露醇,否则可能会导致脑水肿加剧。 在用药过程中还需要注意观察血压的变化情况,一旦发现有下降的趋势应该及时停药,并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
另外,部分患者在使用甘露醇后会出现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等等,但是一般情况都不严重,停药后就会消失。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小儿患者慎用甘露醇,防止影响生长发育。 目前来说对于甘露醇副作用的最佳防治手段就是通过严格的药物控制和监测,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甘露醇由麦芽糖加氢而成,是一种单糖,在肠道中不被消化吸收,能降低肠腔内渗透压,有缓泻作用,儿童大便干结,可用甘露醇每日1~2克/公斤,分3次服用,一般服药后2~12小时即有作用。个别肠道吸收不良的儿童,长期服用可致腹泻。
甘露醇甜度仅蔗糖的70%,对产酸性菌作用小,不致引起牙齿龋坏,可作为蔗糖的代用品用于各种食品及糖尿病、肥胖病病人食用。美国是甘露醇的最大消费国,食品用量占产量的60%,多用于口香糖、饼干、果子酒及各种软饮料。在医药工业上多用作片剂的赋形剂,并可用于止咳、化痰药。
临床用的20%甘露醇注射液,能提高血浆渗透压,使细胞内及组织间液移向血浆,从而起到组织脱水、降低颅内压的作用,常用于脑外伤、脑肿瘤、脑出血、脑水肿等症及青光眼高眼压症的治疗。
最近又发现甘露醇还是一种较理想的重金属、农药、毒蕈、毒蛇毒的解毒剂。它可通过以下几方面的综合效应而解毒:甘露醇具有较强渗透性脱水活性,能迅速脱出毒物本身及其代谢毒性产物,提高脑、肾等重要器官细胞内钠、钾等电解质的浓度,恢复酶系统的活力,保持正常生理功能;并增加尿量,加速毒素排泄。甘露醇还能促进线粒体呼吸,增加氧的耗用量,稳定细胞膜,改善细胞代谢,消除自由基,防止氧化损伤,减小毒物对机体的损害。甘露醇毒性低,人静脉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3.45克/公斤,犬为18克/公斤,兔为13.2克/公斤,临床应用3500例的总反应发生率为0.52%,严重反应7例,死亡1例。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头晕等胃肠道症状及皮疹,停药后可迅速消失;少数可出现血性脑脊液增多、高渗反应等,减慢输液速度无效即应终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