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为什么有副作用?
说一点个体内实验的数据吧,数据来源于我去年发表的一篇SCI。这篇论文考察了链霉素(一种抗菌药)的耳毒性(听神经损伤)和肾毒性。 链霉素作为经典的老药,曾经广泛使用于临床治疗各种细菌感染。但是链霉素具有明显的耳毒性和肾毒性,使用剂量过大或者时间过长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听力损失甚至死亡。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链霉素的替代药物。然而最近几年的研究发现,虽然很多新药对链霉素具有很好的拮抗作用,但是这些新药的肾毒性却远大于链霉素! 为什么用了新药的病人会出现更严重的肾功能损害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 我们的实验室首先建立了一个研究模型来检测药物的肾毒性:大鼠腹腔注射链霉素之后,我们监测了大鼠的体重、饮水量、尿量和尿蛋白含量,并采集大鼠的肾脏做肾小球滤过率(GFR) 和肾小管损伤的标志物评估(nephrin, Connexin43)。 最后,我们比较了不同药物处理组间的上述指标,发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链霉素组和新的头孢类药物组均能显著降低大鼠的 GFR,而氨基糖苷类药物异丁基噻嗪则显示出了显著的肾毒性(P<0.05),见下图1A。
链霉素和异丁基噻嗪处理的大鼠表现出显著增加的尿蛋白含量(P<0.05),而且链霉素组的动物出现明显的水肿,可见于眼眶、皮下组织、阴囊甚至肛门(图1B)。 这些结果表明,链霉素和某些新型的药物都具有潜在的肾毒性,应严格掌握用药的指征,尽量避免长期连续用药。
抗生素的副作用,人们常说的“抗 菌素”,是用于治疗细菌之类的微生物导致的感染性疾病的药物,它包括人工合成和天然两类。天然抗生素常由放线菌、真菌和细菌等产生,后来人们为了克服天然 抗生素的一些缺陷又进行了人工合成,如四环素、林可霉素、大环内酯类、氯霉素、氨基苷类、青蒿素,以及各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 和各种人工合成的抗菌药物(磺胺类、喹诺酮类、硝咪唑类)等。
大多数抗菌素对人体的细胞不具备直接毒性作用,而对细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 这是因为细菌具有人体细胞所没有的细胞壁,而抗菌素主要就是作用于细胞壁。如青霉素类能干扰细菌细胞壁主要成分肽聚糖的合成,从而使细胞壁缺损,细菌易 死亡。氨基苷类抗生素主要作用于细菌核糖体的30s亚基,从而阻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有的抗菌素如氯霉素、利福平也作用于细菌核糖体亚基。
抗菌素的 不良反应和远期效应多数是过敏反应,其发生机制多为人体免疫系统把进入人体的抗菌素分子误当作抗原或半抗原(致敏原),从而发生应答反应。常见的有皮疹 (包括一般的皮疹、剥脱性皮炎、多型性红斑、荨麻疹等)、药物热、淋巴系统改变如淋巴结病、淋巴细胞转化增生、再生障碍性贫血、出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 以及溶血性贫血等。个别抗菌素也能直接损害正常细胞,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氨基苷类抗生素能损害第八对脑神经、肾脏,耳毒性可引起神经性耳聋和 平衡障碍,肾毒性可引起蛋白尿、血尿和肾功能降低,少数患者还可有肝损害、周围神经炎等。庆大霉素还可引起呼吸肌麻痹。氯霉素可损害骨髓造血系统,引起“ 再生障碍性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