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陀罗花有什么作用?
曼陀罗(Datura)是茄科曼陀罗属的植物,原产于欧洲、地中海及中亚等地;1972年由法国引种到台湾,50年代开始在我国各地广泛栽培,目前全国各地均有种植 。[3] 除野生外,多为人工栽培,原产南欧至北美洲。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喜温暖向阳处,抗逆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格,在各类土壤中均能生长。[4][5] 有“植物麻醉剂”之称。它的种子含有西莨菪碱等生物碱,是强烈的神经抑制剂,小剂量能使肌肉松弛,大剂量会导致昏迷。所以,过去医疗上用来解救麻醉药品中毒而引起的呼吸衰竭有良好效果。近年来由于麻醉剂的问世和注射器的改进,已较少应用。
其叶、花、籽均有毒性,主要是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效能。[6] 小剂量(如50毫克左右)的曼陀罗全草浸出液可使动物大脑皮质抑制,产生催眠、镇痛等作用。[7] 大剂量时,可引起精神错乱,呼吸麻痹而死亡。 对内脏器官也有一定的毒害作用。对心脏有影响,可致心率减慢、血压降低等,但并不表现为毒血症。还能使周围血管扩张,皮肤变色。
还有杀灭细菌的作用。 [8-10] 药理实验证实,小白鼠腹腔注射曼陀罗注射剂4小时后,脑电图检查可见波幅下降,10天后,尚有8%的动物出现轻度脑电图异常,但都可恢复。给予解毒药苯海拉明,连服三周后可完全复原。这说明曼陀罗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一定损害。 此外还有抗癌、杀菌、杀虫、利尿和降压作用。
曼陀罗花,又名洋金花、山茄子、旱什菌等,为茄科植物白曼陀罗花或曼陀罗花的干燥花,夏季花初开时采摘,晒干后入药,味辛,性温,有毒,入心、肝经,具有散寒止痛、解痉止痉、镇咳平喘之功,内能麻醉脏腑气血,外可消肿止痛止血,用于治疗风寒引起的胃痛、疝气疼痛、小肠疝气、脘腹冷痛、胃寒呕吐、支气管哮喘、惊痫抽搐,外用于疮痈肿痛、脱肛及神经疼痛等。临床常用其浸膏片。《本草纲目》言其“定风、止痛、解毒肿”。
曼陀罗花单用即有效,内服1~3克,浸膏片一次3~6毫克,一日918毫克;外用适量。治疗严重胃部剧痛,可取曼陀罗花浸膏片6毫克,加扑尔敏12毫克,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654-2(山莨菪碱注射液)20毫克,一日1~2次;治胃、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及胃肠痉挛,可用曼陀罗花30克,小茴香15克,陈皮12克,水煎服;治支气管哮喘,可用曼陀罗花、枇杷叶、桑白皮等份,水煎去渣,一日当茶饮;治神经疼痛,可用干品曼陀罗花120克,白酒500毫升,浸5~7日过滤,一日3次,每次10毫升;治痈疽肿毒,可用曼陀罗花9克,用酒一碗,煎至50%;治脱肛,可取干品曼陀罗花适量,煎水熏洗;治手术麻醉,一般用曼陀罗花2~6克,常加川乌、草乌及泻药等配伍使用,研末服用或煎汤服用。
此外,曼陀罗花还可治神经性头疼、失眠有多汗、风湿顽痹、各种胃痛、胃痉挛、胃部返酸、麻痹神经、治咳嗽、哮喘、肺结核、百日咳、习惯性便秘、外伤出血、外伤瘀肿疼痛、急性扁桃体炎及淋巴结炎、阴囊湿疹、外伤后呃逆不止、急慢性胃肠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又可以治淋巴结结核、淋巴腺炎、中耳炎、疥癣、神经根炎、多汗症、顽癣、糖尿病、血小板减少,甚至用于癌肿止痛和毒蛇咬伤后,局部麻木肿胀剧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