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子草什么作用与功效?
“鸭草”一名中的“鸭”字,在植物学中特指“凫葵”(又名“水葫芦”),属浮水植物。而“草”则泛指草本植物。所以从名称上看,这鸭子草自然是有水生植物和草本植物的属性了。 那具体有什么作用呢? 先来看看它的药理作用吧! 1976年,我国学者首先从水葫芦的根中提取到一种多糖类物质,命名为“水葫芦多糖”。随后,科学家们又从中分离得到单糖、寡糖及多聚糖等,证明了该多糖的组成。
研究还发现水葫芦多糖可以刺激胰岛素分泌,增加肌糖原含量,对四氧嘧啶所致糖尿病小鼠血糖升高有显著的抑制作用[2];此外还可以通过诱导氧化酶活性、抑制醛糖还原酶等方式降低醛糖浓度从而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并能够降低血清胆固醇和中性脂肪的含量,具有降血糖、降血脂的作用。
而在近代的药理学研究中,人们还发现水葫芦多糖能够增强免疫功能,对抗肿瘤,抗突变,还具有抗寄生虫的功效。 至于鸭肉味甘、咸,性寒,归脾、胃、肺、肾经,主要功效就是温补脾胃、利水消肿、祛痰止咳,因此对于肾炎、高血压、心脏病、肝硬化腹水等疾病都有一定的疗效。但是阳虚体质者以及胃肠虚弱的人还是少食为佳哦~ 而作为药食同源的鸭子草也有清热利尿、消炎解毒的功效,可用于辅助治疗肾炎、水肿、肝炎、中毒、腹泻等症。
另外需要说的是,虽然目前并没有发现水葫芦多糖对人体产生较大的毒副作用,但作为药食两用的中药,在服用时还是要注意适量原则哦~
鸭跖草在某些地区也被叫作碧竹草、芦荟草、白花草、扁竹兰,它不仅有观赏价值,在医学上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因此在园林布置运用以及中药方面比较常用。鸭跖草属于天门冬科,鸭跖草属的多年生草本,它原产于亚洲的热带地区,我国以及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都有分布。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它性喜温暖、湿润的环境,忌寒冷、干旱,喜欢生长在向阳或者是有散射光的通风、肥沃、湿润的土壤处。
鸭跖草的株高大概在20-50厘米之间,根茎可以横生,地下部分可以长出许多褐色的根茎,并且比较粗壮。鸭跖草茎细长,直立,比较柔软,容易折断,节部可以生根。鸭跖草的叶互生,呈纸质,通常2枚一丛,长7-15厘米,宽1.5-3.5厘米,为披针形、倒卵状披针形或者狭椭圆形,顶端比较尖,基部呈圆形、宽楔形或者钝形,中脉在叶片背面比较显明,叶枕通常比较狭。鸭跖草的花通常2-5朵成一穗状花序,着生在茎或分枝的顶端,花梗长短不一,比较细,具3枚膜质小苞片;鸭跖草的花通常为蓝色,比较美丽,长约2.5-3.7厘米,外轮的3枚萼片中2枚比较小,丝状;花瓣3枚,其中2枚比较短,为卵状披针形或者卵形;中枚比较长,并且宽大,为提琴状长圆形,两侧的基部呈囊状,并且向内上方隆起,里面为白色,顶端比较钝圆;雄蕊3枚,着生在最内侧的长花瓣基部;子房无毛,柱头3枚。鸭跖草的蒴果为长圆形,长1.2-1.7厘米,直径0.4-0.7厘米,3瓣裂;种子球形,褐色,直径约5毫米,表面粗糙。鸭跖草一般在4-5月开始开花,7-8月结果。
鸭跖草在园林布置运用方面比较常见,它常作为林下地被植物或是池畔、沼泽的配置材料,常常用来作布置花境使用。而且鸭跖草在中医方面有药用价值,是中药材鸭跖草,它味甘、淡,性寒,归肺、胃、小肠经,具有清热利湿、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等功效,常用于治疗热病伤津,目赤肿痛,小儿惊痫,吐血、衄血,淋证,带下,瘰疬,痈肿,水火烫伤等症。因此鸭跖草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