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管教熊孩子?
熊孩子并非从天而降。对孩子来说,只要他/她有足够的安全感,就会尽情地释放自己的能量与智慧,这一点在中国的家庭中,体现得尤为极端。因此,在中国,很多熊孩子都是被长辈惯出来的,孩子需要独立自主,需要自我认同,而长辈的溺爱,恰恰能满足需求,同时给与了有力的支持。当这样的需求不断被满足,相应的认同感不断增加,就会让孩子的内心变得越来越强大,他们有了足够的信心与外界对抗,而他们的所作所为在自己看来更是理所当然,他们无需为自己的行为担负任何责任。
教育心理学家指出,想要让孩子远离熊孩子嫌疑,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从思想上转变
不少父母对孩子采取的教育方针就是“好好学习,不用做家务。”长此以往,孩子只会在自己的知识圈子中进行思考,而对家务事以及一些日常性的琐事,会采取能避则避的态度。久而久之,孩子的想法就会变质,觉得周围的人,为他提供衣食住行,是理所应当。
帮熊孩子改过自新,父母可以从家务教育着手,让孩子参与到家庭中来,意识到家庭生活的不易,从而达到提高情商的效果,不会再肆无忌惮。
2、从习惯上改变
不少孩子都缺乏基本的礼仪,比如在电影院说笑打闹、吃饭时玩手机、买东西插队、公共场所大声说话等等,都有可能被认为是熊孩子。而这些基本的行为礼仪,是孩子社会化必须要克服的一个过程,如果孩子从小就缺乏基本的习惯,认为自己可以随心所欲,只会让自己的社会化变得越来越困难,也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一些打击。
父母如果想培养孩子的健康习惯,可以从自身做起,做好一个行为典范,同时可以利用游戏的方法,让孩子参与其中。
3、从内心释放
从某些意义上来说,熊孩子也可以代表着天真的孩子。从人的成长规律来说,孩子是不具备控制能力的,他们想要得到什么就会采取行动,而并不会考虑到他人的感受。这也是孩子的真实表现,他们的思想是纯真的,还没有受到外界污染。
因此,熊孩子可以是天真,也可以是放纵,父母需要从内心释放,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及时做好思想干预工作,帮助孩子正确思考。
4、社交能力
熊孩子往往只局限于孩子的团体中,当他们遇到年长的人群时,往往采取的是躲避的态度。长此以往,孩子就会缺乏社交能力,只会在自己的小圈子中玩耍,当遭遇其他圈子时,会因缺乏交流而变得不开心,这不利于孩子情绪的释放。
父母要多让孩子参加一些社交活动,结交各种年龄段的朋友,扩大孩子们的交友范围,对于提高孩子的情商是很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