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茯苓有什么作用?
中医古籍中,茯苓是药中之王,有“四时神药”之称。 《黄帝内经》认为:“五味所发,发于五谷;百病之所生,生于六腑;五脏受损,始于五行。”也就是说,人体五脏六腑、阴阳五行的变化都是有其物质基础的,而这个基础就是食物。 那么,什么是人体的“五谷”“六腑”“五行”呢? 古代医学家将食物分为粮食类(五谷)、蔬菜类(四菜)、肉类(腥食)和果类等,并根据它们的性味归经,将其分别定位在五行之中及脏腑之间。而中药材也大都可以在相应的食物中找到对应的基础。这样,通过调整饮食就可以达到调整脏腑、补益气血的作用。
其中,五谷中最重要的一谷就是粮米,它是滋养生命的基础。现在的人缺少粗粮摄入,身体会出现很多问题。要调养体质,首先就要在饮食上多吃五谷杂粮——全粮进食。 这里所说的五谷并不是指单纯的食物,而是指由这些食材制成的米饭。
《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篇》记载:“谷肉果菜,食气入胃,津液受于脾,此土之气化,先脾气行。”意思是说,食用带有健脾益气功效的粮食,才能产生津液,供养全身。可见,五谷对我们人类是多么重要啊! 而被称为药中之王的茯苓,正是来自古代的“粮米之王”——茯苓。
《中国药典》记载,茯苓为寄生植物,寄居于松科植物马尾松林根部,干燥菌核,多呈椭圆形或者不规则条形,外皮深褐色或棕黑色,内有颗粒状突起,有的似瘤状,质坚实,断面纤维状,粉性足。
味甘淡,平,归心经、肺经、胃经和大肠经,主要的功效是利水消肿,渗湿,健脾止呕,安神定志。主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嗽、呕吐、腹泻、心悸失眠等症。 现代研究证明,茯苓含有多糖、胆碱、氨基酸等成分,具有抗氧化、增强免疫、降血糖、降血脂等功效,对心肌炎、心肌梗死、肝功能不全等有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