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有什么作用?
冬季是一个静养的季节,是蓄积能量、恢复体力、保养精气的季节。 《黄帝内经·素问》中谈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法于阴阳,法于阴则寿,法于阳则夭”等等,这些名言都教导我们遵循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自然界在四季轮回中,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就像人吃了饭要睡觉一样,是大自然的规律,也是人类健康的保障。 冬天,万物蛰伏,人体也同样需要做好“积蓄能量”的准备。因此中医认为“秋冬养阴”,即是指在秋季和冬季应当注意调养体内阴气(津液),为来年春季阳气生长做好准备。
《黄帝内经》强调“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也就是说,冬天我们要顺应自然界的变化,注意调节情志,避免精神刺激;注意休息,不要熬夜;适量运动增强抵抗力;同时可以适当进补,为来年打好基础。
中医理论认为“肺主皮毛”“脾主肌肉”,就是说皮肤、毛发的好坏取决于养肺是否得当,肌肉的丰满壮硕取决于健脾是否正确。所以想要拥有健康的身体,就要保护好我们的呼吸道和脾胃。
冬季通过锻炼增加新陈代谢,有助于气血的流通,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以及废物的排泄,还可以增强抵抗力,减少疾病发生的可能。当然除了适量的运动之外,良好的睡眠也很重要,因为晚上23点至凌晨1点是胆经运行的时间,23点前入睡才能养肝。
寒冷可增强人体耐受性
现代人已经越来越离不开空调和暖气,许多人吃喝玩乐都待在室内,逐渐丧失了对于寒冷的耐受力,这也是近年冬季患病人数暴增的重要原因。因此,人们特别需要用一些寒凉刺激来增强对寒冷的耐受力。比如说冷水浴,三九天里用冷水洗脸、洗手,可以刺激皮肤毛细血管舒缩,同时可调动人体的自主神经,增强血管收缩的反应能力,从而达到耐寒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方法比较适合于年轻偏胖而且少汗、无感冒病史的人。有风湿病、关节炎、胃病等的人不宜采用,特别是儿童和老人,更不能用冷水浴。这些人群可以在室内多活动,少吹暖气,多添衣、少捂汗,循序渐进地恢复身体的耐寒能力。
冬天还是个“聚敛之季”。正如萝卜冬天好吃,白菜最好保存一样,人在冬天,身体的代谢水平下降,体力、情绪、欲望都不及夏天高涨,这时候,养好性子,注重收敛,才能为来年储存足够的能量,减少来年的生病概率。冬天敛阳,在衣着上,宜注意周身保暖,头、背、腹、足的保暖尤其重要。平时可增加日晒,特别是背部,背部为肺脏的外应部分,日晒背部能强壮肺功能,有益在来年减少咳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在饮食上,可多食栗子、大枣、核桃、韭菜、生姜,这五种食物能产生有益阳气之功,敛阳光和食物的营养于体内;在运动上,要少“耗散”能量,不可像春、夏、秋3个季节一样进行强度大的项目,三九天里宜采用形神合一、内敛收神的锻炼法,选择快走、慢跑、打拳、气功、跳舞等强度不太大的运动,此时的运动以少出汗为度,而冬季出汗过多,中医认为是“冬气不能闭藏”。